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于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
打孩子李玫瑾懲罰孩子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蹦敲矗@種觀點是否正確嗎?
前段時間,在合肥中鐵國際城小區(qū),發(fā)生了一件說大也大,說小也小的事兒:
一個“熊孩子”,不知道是因為無聊還是好玩,從28層向下扔了15個啤酒瓶。
孩子家長得知后,瞬間急瘋了:索性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后果還是不堪設想!
于是,家長連忙在業(yè)主群里鄭重向鄰居們道歉,反思自己平時沒有對孩子進行高空拋物危險性的教育,同時,還曬出了暴打孩子的照片!
對于熊孩子的行為,這一次罕見地,沒有看到有人說,不能打孩子,要好好教育。
反而有很多人支持父母的行為,孩子該打就要打,不打他,以后還不知道做出什么事。
一位資深的教師在多年的教育中發(fā)現了一個問題。
如果去小學看看,會發(fā)現有些孩子,面部表情呆滯,學習成就也不好,上課不聽講,考試的卷子都不做完;他們沒有什么疾病,父母也很健康,符合優(yōu)生優(yōu)育,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這位老師把原因歸結為,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挨過打。
是不是很奇怪?但是老師的理由似乎很站得住腳,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就會閃躲,眼神變得很機警,身體也變得非常靈敏。
當父打孩子,孩子會豎起耳朵聽父母在講什么,仔細觀察父母的眼神,他們學會察言觀色,會主動接受信息,搜尋信息,靈敏地保護自己。
而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
慢慢養(yǎng)成習慣后,就會在課堂上表現出一系列的問題,上課心不在焉,表情呆滯,木訥遲鈍,這跟太平過久,軍紀渙散是一個道理。
有沒有道理?不是完全贊同,但也有一定的說服性。
這里不是提倡父母去故意打打孩子,而是告訴父母一個道理,孩子該有的懲罰中,如果只有說教,顯然是不夠的。過去老私塾中先生的戒尺,并不是懸在那里圖好看的,只要孩子犯了錯誤,直接就是打手心,所以孩子們很敬畏老師,也的確能夠學出成績。
打孩子一定都是負面的嗎?
而是當今的環(huán)境,故意夸大了打孩子的種種負面作用,從而形成了一種風氣;
只要是打孩子,就不是好父母,而關于懲罰的問題,李玫瑾教授也不止一次提到過。
最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圓桌派》中說的一席話,正好能解釋這個觀點。
她說:“人的成長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言下之意,正是在強調要讓孩子知道怕,知道規(guī)矩不能違背。如果孩子犯了錯,唯有懲罰能讓孩子清醒時,作為教育者,我們不能姑息。
而這不是李玫瑾教授第一次強調敬畏,她在此前分析青少年犯罪行為時也曾多次提到過,人犯罪的原因是沒有敬畏之心。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沒有敬畏要遭災殃。
我們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讓他們知敬畏,守規(guī)矩,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
教育成本的上升,換來的卻是效率的降低,這一點該讓我們反思。
在現在的教育環(huán)境中,并不提倡打孩子,即使一個小小的問題,父母要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孩子聽。
對于這種教育,當然是提倡的,但是如果車轱轆話翻來覆去的說,孩子把它當成一種噪音,是不是也要換一種方式?
舉個例子,小時候的我從來不害怕老爸,他從來沒有打過我,所以每次犯了錯誤,都是先告訴他;
如果這件事老爸也兜不住,老媽知道后拿起雞毛撣子要打我,我的大腦就會高速運轉,感覺那一刻度日如年,心中的悔恨無以復加;
此后的很長時間,都不會犯類似的錯誤,什么心理產生陰影,痛恨父母,感覺自卑膽?。?
這些統(tǒng)統(tǒng)不存在,因為我確實犯了錯誤,自己知道這頓揍跑不了,還想什么其他的?
現在的父母,當孩子出現各種問題,會先看看書怎么說,考慮很久才會做出決定。
換做二十年前,父母上來兩個嘴巴子,孩子啥問題也沒有了,雖然粗暴,但是效率高超,我們永遠都會長記性(現在當然是不提倡的)。
但這種對比也會給我們反思。
為什么過去經常挨打的孩子,什么心理問題也沒有?
我們會經常反思這樣的問題,在80后90后小時候,是經常挨打的,經常的場景就是被父母打出門。
自己跟著小伙伴在外面晃蕩到晚上,回到家看看爸爸媽媽氣消了嗎,然后弱弱地問一句,媽媽,飯做好了嗎?
然后一家人開始吃飯,誰也不提剛才的事情,大家都跟沒事人一樣了。
而現在的孩子,打一下就受不了了,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家長存在愧疚心理,孩子還會出現種種的問題,為什么同樣是挨打,兩代人出現了如此截然相反的情況?
1、現在孩子的抗壓能力太弱
現在的孩子,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一大家子人圍著一個孩子打轉,孩子從小就嬌生慣養(yǎng),什么風雨都不會經歷。
父母都已經提前做好了一切,所以孩子的童年是很快樂的,但是他終究會長大。
面對學習的壓力,面對社會的壓力,心理承受能力是很差的,過去的孩子挨打是常有的事,父母一招呼,就知道趕緊跑;現在的孩子呢,父母說一句“我要打你了”,就先受不了了,覺得自己被父母拋棄了。歸根結底,是抗壓能力太弱,說不得,受不了苦,別說打了,連罵都成了罪過。
2、不經常挨打的孩子,更受不了偶爾的挨打
現在的孩子挨打很少,所以在偶爾挨打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如何反應;
身體不靈活,也不知道躲,而大人下手不知道輕重,也不知道如何收場,所以這樣的情況是孩子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家長也有愧疚心理。
如今,還有很多家庭是打孩子的,不過父母也是在孩子真的犯了錯誤時,雷聲大雨點小的動動手;這是有技巧的,父母一個抄家伙的動作,孩子就嚇得跑遠了,不一會回家了,就會老實好幾天。
這種打其實更傾向于一種“嚇唬”,讓孩子知道這件事很嚴重,觸犯了底線,學會反省和畏懼。
這樣的孩子,心比較大,也比較皮實,長大后受到挫折,也不認為是多大的苦;
別人說一句不好聽的話,也不會難受好幾天,他嘻嘻哈哈就過去了,心理承受能力很強。
打孩子不是目的,讓孩子有所怕,有所敬畏,才是最重要的。
過去有句話,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其實是做人的一種底線,這種底線的形成,跟家庭教育脫不開關系。
人有很多界限是不能觸碰的,而很多時候,這種觀念的形成,是靠懲罰來完成的。
捷克教育教夸美紐斯說,犯了過錯的人應該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受到懲罰,不是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要讓他們日后不去犯錯。
人生有些錯誤,孩子犯了無傷大雅,說說就過去了,但是有些錯誤,一生犯一次就夠了;這種錯誤就要懲罰,這是在保護他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學會遵守和適應規(guī)則。
但,最好的懲罰方式不是打罵,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但暫時沒有更好的懲罰手段時,“打”算不算一種有效的方式呢?
一家之言,可能有失偏頗,歡迎指正。
內容來源網絡,
課外輔導網編輯整理,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感謝您的閱讀。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暮⒆印霸摯蚓鸵颉??李玫瑾關于懲罰的解釋,是聽過的最好的答案!,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