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大學路 > 教育資訊 >正文

傻做題不如巧聽課 10位尖子生不傳聽課秘笈

更新:2020年03月09日 10:21 大學路
高考是一個是一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戰(zhàn)役。面對高考,考生總是有很多困惑,什么時候開始報名?高考體檢對報考專業(yè)有什么影響?什么時候填報志愿?怎么填報志愿?等等,為了幫助考生解惑,大學路整理了傻做題不如巧聽課 10位尖子生不傳聽課秘笈相關信息,供考生參考,一起來看一下吧傻做題不如巧聽課 10位尖子生不傳聽課秘笈

? ?傻做題不如巧聽課,下面是10位尖子生不傳聽課秘笈,家長們可陪同孩子一起學習一下。 ? ?盡量調(diào)動所有五官感覺。 ? ?聽:80%聽老師講課的重點,20%聽老師對此概念或該問題的解釋。聽有聽的學問,不要漏聽和錯聽知識重點。重視聽老師提問,當老師提問的學生回答完問題后,要聽老師對問題的深入解答。 ? ? ?動腦:集中注意力,避免開小差,老師講第一步時,看你能想到第二步嗎?要從宏觀角度來看老師的思維,要弄清老師為什么這樣講,重點注意老師重復講解或者多次強調(diào)的地方。 ? ? ?動手:避免40分鐘的上課時間,也記40分鐘筆記,因為你將50%的注意力用在了記筆記上,卻忽略了深入思考老師講解的內(nèi)容。盡量在書上劃出老師講解的重點,把重點詞語和解題思維直接寫在課本邊上。 ? ? ? 火眼金睛:一堂40分鐘課,要70%看老師黑板,15%跟著老師的思路看書,15%記筆記??梢娍春诎宓闹匾?,要注意老師的板書,老師為什么在黑板寫上這個知識點,老師全部的板書結(jié)構其實就是本節(jié)課知識結(jié)構圖,以后復習就要觀看這張圖來復習。 ? ? ?口記:遇到像歷史、自然與社會、地理、英語這些偏記憶的科目時,老師會當場讓你記住某個單詞、詞語或一段話,這時候最好動動嘴唇,或小聲讀出來,眼腦口心四合一的效果是最好的。 ? ? ? 2、萬事化簡,符號助記   這些尖子生記憶力是好些,但是并沒有達到那種記憶很強的地步。他們根本不可能強到上課記住老師每句話的地步。(這10位尖子生,除了一位天生記憶超強的人,上課光聽,筆記都不做,照樣每門課都能考滿分,這種少數(shù)人不列入分析),所以聽課必須要記筆記。 ?   比如上英語,要記住那些詞性的各種英文簡寫,比如名詞用n,形容詞用adj,副詞adv,動詞v等等。 ?   記筆記有利于長期記憶,加進去一些符號,也可以自創(chuàng)含義,一個符號代表一個意思,省去很多繁瑣的釋義。 ?   遇到重點語句時,可以用波浪線;遇到重點詞時,可以用三角號標注;疑問問題,打問號。只要自己懂得,自己理解的符號都可以用。 ? ? ? 3、只記要點   這10名尖子生,均認為,有必要的聽;覺得早已經(jīng)懂了或沒有多少價值的部分,可以不怎么用心聽。 ?   要善于抓住老師的講課重點,老師講課為了說明一個問題,舉了很多例子,有時候說的一些解釋和教材無關,學生不要全盤接受。只記學習重點和難點,靈活去掉無用信息。抓住要點聽課,比全盤都聽的學生效果要好得多。 ?   我10年前應一家單位邀請,利用心理測量標準,做過心理與記憶實驗:分三組學生同時收聽同一內(nèi)容的錄音帶,規(guī)定A組全部記錄,B組只聽不記,C組只記講授要點。結(jié)果A、B兩組的學生只記住全部內(nèi)容的37%,C組學生卻記住了58%,可見抓要點,適當做筆記,效果最好。 ? ?? ?4、提前預習,主動參與   這10名尖子生都是,都擅長積極舉手發(fā)言。根據(jù)我教學實踐,發(fā)現(xiàn)一部分被動聽課的學生,學習成績一般的占大多數(shù)。 ?   課堂聽課,一定要積極參與,跟著老師的講課思路轉(zhuǎn),注意力要高度集中,這點很重要。 ?   上新課前這些尖子生無一例外得都會預習,會將不懂的問題提前寫下來,上課專門帶著這些問題聽課,目標性極強。如果還沒有懂,就要舉手提問了。 ?   發(fā)現(xiàn)不懂的問題記錄下來,上課時帶著這些問題聽課,目標明確,針對性強。預習時弄懂了的,聽一遍等于復習了一遍,加深了印象。預習時不懂的就應特別認真地聽、仔細地聽。 ?   如果老師講了還是沒有弄懂,你還可以在課堂上及時提問讓老師再講。有一定目標的聽課,往往比漫無目的聽課效果好。 ?

以上就是大學路為大家?guī)淼纳底鲱}不如巧聽課 10位尖子生不傳聽課秘笈,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
與“傻做題不如巧聽課 10位尖子生不傳聽課秘笈”相關推薦

每周推薦




最新文章

熱門高校 更多




聯(lián)系我們 - 課程中心
  魯ICP備18049789號-7

2020大學路版權所有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

警告: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