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學路小編為大家?guī)砹藨蛭膶I(yè)大學生工資多少 編導生理想與現實最大的差別是什么?,希望能幫助到廣大考生和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編導專業(yè)的就業(yè)問題,
樓上的,顯然就不是內行!?。∥揖褪沁@個專業(yè),我告訴你,關鍵在自己,誰告訴你,廣電就是藝術專業(yè)了?!
南京大學一樣有廣電專業(yè)。這個專業(yè)在于你自己學的如何!
樓主,送你一句話,不要做過河的小牛!不要聽信別人對河水的評價,大象說水淺,水就淺了?!小松鼠說水會淹死人,那就真的淹死人了?!
大學,好好學,不要進了大學就懶惰。學好知識,如果想讀書,考研考到好學校去,換專業(yè)的大有人在。如果喜歡這個專業(yè),以后進電視臺,媒體公司,新華社,靠你的本事,你的知識!
我就是在新華社!努力吧!?。?
這個社會,悲觀和沒有實力的人不自信,而這樣的人,我覺得往往都是自己沒有努力的。
我就不是一流的院校。但是我可以說,我非常非常努力,和認真對待了我大學四年。
我是
南京藝術學院的,但是我本科獲了多少獎。我最高獎勵,我獲了國務院的,就是中傳的學生也不一定有幾個能獲到吧。
我努力學習,導師也看在眼里,把我推薦到南京大學,和幾個教授和學生做片子,現在向往國際電影節(jié)投稿。
還有我在新華社,當時來了相當多的人,有博士也有碩士也有本科。好院校多的去了,可是,一個勤懇的工作態(tài)度,和積極努力的學習精神,加上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最后用人單位留用我的主要原因。
同學,還有,我想說一句。
高三這仗一定要打的漂亮!以后的路才寬!
先不要考慮那么多關于學校就業(yè)等等問題,先要保證文化課的學習,和考上一所高校。然后你如果覺得自己有能力,還想讀書,你還可以選擇考研。畢竟現在的大學生已經不太值錢了,有能力的還是要再學學的好。
這就好比考初中一樣,初中不好,先上了,然后努力考好高中考好大學!但不要因為覺得初中不好,就不上了,那耽誤了,不僅是時間而且是前途!
規(guī)劃好自己的人生!加油!
我現在就讀研究生了。我以后還想出國。大學,不是一個人的終點。關鍵是一個人用什么態(tài)度去面對。
還有同學,沒人告訴你,編導就是需要進這些媒體單位的。
籠統(tǒng)地說,這些專業(yè)畢業(yè)以后從事影視文化傳播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具體來說就是在報刊、雜志、出版社、電臺、電視臺、影視*等部門做記者、主持、策劃或行政主管、業(yè)務主管以及編輯、編導等專業(yè)人員。泛指從影視藝術衍生出來的眾多文化產業(yè)組織和管理工作。
比如:文化經紀人、影視制片人、媒體策劃、文藝編導、文娛記者、雙語主持、影視編劇、影視導演或各種影視節(jié)目的助理;還有報社、出版社、雜志社、
文化廳局、廣播電視廳局、宣傳部委、教科文衛(wèi)等事業(yè)單位的策劃管理人員。 (公務員,如果你想考得話)
一般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都是,培養(yǎng)具備廣播電視節(jié)目策劃、創(chuàng)作、*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具有較高的政治水平、理論修養(yǎng)和藝術鑒賞能力、熟練掌握影視基本理論及先進的影視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
能在全國廣播電視系統(tǒng)和宣傳文化部門、網絡營運公司、高等學校等相關企、事業(yè)單位從事 創(chuàng)意策劃、 廣播、電視節(jié)目編導、影視創(chuàng)作與*、藝術攝影、音響設計與音響導演、文藝作品撰稿、新聞、社教及文藝類節(jié)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廣播電視藝術學科的高級復合型人才。
如果你的文化成績不是很好,那你可以多選擇一條路不是么,你去學一下編導的專業(yè)知識,然后去參加一下藝術考試。
你文化課程分數會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你會努力,大家都相信,高三的學生沒人希望自己考不上大學,都會拼命的學習。
你如襲彎果藝術分數過了,加上文化考得很好,你有很大的選擇空間,你可以選擇藝術院校也可以選擇普通類院校。
請不要聽別人說,編導類分數高,的確,分數是不低,這是有原因的,音樂類,都需要十幾才能去考,美術也是需要花功夫的,這個都是需要以前的付出所以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相對來說編導則碼瞎是可以短期內學好并且抓住要點提高分數的。
你既然擔心文化考得不好,為何不去學一下。
多一條路,多一條選擇呢?
加油吧~~祝福你~~
(如果你考上了大學,我建議你看一本書,一本叫《讀大學究竟讀什么》一個年輕的總裁寫個大學生的20條建議,我將近畢業(yè)了才看到這本好書。)
我明白一個道理,一個人想要成功,就是執(zhí)著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規(guī)劃!遲禪空!!
加油,祝福你!我也是高三過來的,那個時候迷茫,當時的班主任給與了我很多幫助~~~
所以我也希望,我能幫助到你~~~
我百度消息留言給你吧
誰有越劇數據統(tǒng)計方面的資料啊,比如越劇迷歷年人數...
/bbs/dispbbs.asp?boardID=12&ID=421
今天我們再次把我們的焦點投向上海,這個東方的“夢幻之都”。她已經成為中國當下最具有活力的城市,不僅具有驚人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各種文化形式棲身其中的文化新大陸。越劇就是其中最為矚目的一個文化藝術形式,關于她我們今天好象有很多想要說的。
作為一種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面對中國當下從經濟政治到文化的巨大轉型壓力影響下,越劇在這樣一個正在進行著賽跑式經濟新興的城市運動中,同樣也遇到了其他中國傳統(tǒng)藝術形式在轉型期下的中國所面臨的共同的困境與機遇。帶著對上海越劇事業(yè)的很多不同的聲音與思考,我將通過下面的文字對她有一個較深入地了解,希望從中得出一些東西來回應那些聲音與思考。
越劇是浙江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起源于嵊縣,由當地民間說唱發(fā)展而成,主要流行于江浙、上海一帶。
為了能夠深入了解越劇在上海的發(fā)展現狀,我們從越劇劇團劇目的創(chuàng)作、越劇劇場的演出、越劇觀眾市場三個方面對上海的耐友越劇發(fā)展事業(yè)進行一次較全面的探討。希冀能為越劇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二
眾所周知,一出戲要上演必須要有一個創(chuàng)作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說,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不斷有新的好的戲推出來,那么觀眾才會不斷地有戲可看。但是據我了解到的情況顯示,上海的這幾年越劇院演出創(chuàng)作的劇目不是太多,去年有《木棉紅》,今年有一出是在去年已經投入排練的《救風塵》。去年年底浙江省因為籌備第七屆中國藝術節(jié),各個院團都排演了新劇目,那么他們來上海演出的可能性就很大,這樣就沖擊了上海的本地市場。不過近幾年來說,越劇劇目的原創(chuàng)作品是浙江大于上海。從市場推廣的角度來看,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近幾年來說,越劇劇目的原創(chuàng)作品是浙江大于上?!钡默F象的出現?我們可以先從上海當前比較流行的越劇演出形式分析一下。
據調查的資料顯示:在上海越劇演出的形式一般可以分兩種,一種是劇目型的演出,一種是活動型的演出。
活動型的演出諸如:2003"小蝶杯”上海越劇新人首演劇目評選演出、陸派的專場、范、傅越劇藝術傳人的專場等。這種專場演出仍停留在演折子戲,演戲曲片段,都是演唱會的形式。所以,一概把這種帶有活動性、專題性的專場演出稱為活動型演出。越劇活動型的演出都比較*座,上座率都很高。因為它帶有主題性,連“小蝶杯”的頒獎晚會都是客滿。包括去年的“激高越苑情未了”的演出,匯集了區(qū)團的一些退休了的老演員,這昌鉛槐其中有的劇團已經解散了,有的劇團自身能力已經喪失,然后由演出公司組織、策劃了這出“越苑情未了”,這兩場演出出現了劇院的加座都*完的情況。例如上海越劇院在這幾年中折子戲專場的場次就超過了他們創(chuàng)作劇目的場次。
一般活動型的演出有眾多的明星,越劇的觀眾在看戲時也有流派的傾向性, 他們喜歡有眾多的明星,希望*一次票能夠看到很多的明星,所以現在觀眾不一定計較劇情到底怎么樣。
從調查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方面的結論,上海近幾年越劇原創(chuàng)新劇目的減少是由于演出團體考慮到市場因素,也就是說從演出的市場效益出發(fā),引入了越劇演出的明星制效應,迎合大眾的消費與欣賞口味,從而從劇目創(chuàng)作團體自身就減少了一些對原創(chuàng)新劇目的注意力。這種專業(yè)演出團體的演出規(guī)劃的轉變不能單單認為是一種在觀眾市場壓力下的被迫調整,究其原因還是專業(yè)演出團體內在的機制調整的結果。
以上海越劇院為例,上海越劇院是差額補款單位,這主要表現在:一由*給“人頭費”,即經常經費。它占到劇院總的開支(支付員工的工資)將近是50%。二是*部門的專項經費,設立了四項資金(包括:優(yōu)秀劇目創(chuàng)作資金、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資金、改革扶持資金、以及重點扶持資金)。這四項資金是由院團申請,當然,必須越劇院要先有項目,才能向*申請這筆錢。越劇院最終能夠拿到與否那就要看*對這個項目認可不認可了。這個資金的彈性很大。比如說劇目,*認為是重點劇目才會給資金;如果排不上重點劇目就拿不到資金。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資金也是要發(fā)放給院里的尖子演員,或者是有培養(yǎng)前途的青年優(yōu)秀演員,或者是在外引進的演員。有時即使有項目,也不是申請的就一定能夠拿到資金。這幾年越劇院每年拿到資金的數字都不一樣,如下:(表格省略,文本出錯,請見諒)
從這個歷年來的粗略統(tǒng)計情況來看,劇團業(yè)務性經費沒有太大變化,因為在其中占重要比例的是院職工工資。另外的一項是*根據劇院當年申請所發(fā)放的專項資金,這個資金的數額還是一個有比較大的年度差別的。聯系前面所提到的演出規(guī)劃的轉變,結合越劇院大概的一個年度財政狀況的統(tǒng)計,從而我們得出這樣一個以小見大的結論來:轉型期過程中,上海的越劇演出院團在經濟體制上的轉變,勢必帶來經營管理上的轉變。更好地適應觀眾的口味,適應市場的文化消費需求,這就是上海的越劇事業(yè)向文化產業(yè)化發(fā)展的一個巨大轉變。
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上海的越劇團體偏重依靠有較大社會反響的名牌演員來演出一些經典的老戲舊段子來獲得相對較大的演出收入。這是一個非常不可取的演出行為。即便短期內取得了很好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但從長久來看,與社會與演出團體自身都不是有利的。
我們都知道,文藝的發(fā)展需要繼承同時也需要廣大的文藝工作者不斷地開拓進取,老劇目老段子要演,但是新劇目還是要不斷推出的,總是老人老戲老段子,恐怕即使一個時期觀眾反響不錯,但是從長久的文藝發(fā)展角度來說是極為不利的。觀眾也還是會看膩的,看膩了就走人,而且也不利于新的觀眾群與新的劇目的深入推廣。
不過,同時我們也發(fā)現,還是有不少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新劇目的創(chuàng)作產生。例如上海越劇院排演的新版《紅樓夢》,已經連續(xù)三年在大劇院演了30多場,都是客滿,去外地巡演也演了很多場次,今年上海越劇院還將舉辦一次《紅樓夢》的南方行,歷時將到廣州、桂林、四川、昆明這一帶進行巡演。但這幾年上海越劇院也在重視創(chuàng)作戲的排練、籌備。
在調查的同時,我也總是聽到不同的業(yè)內人士非常認真的說到,現在寫越劇劇本的人不多了,能寫得好更是不多了。
用一戲之本在于戲文的觀點來衡量當前的問題,恐怕,原創(chuàng)劇目的減少根本原因就在于好本子太少了。
我想,上海越劇的發(fā)展在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上,我們可以得到兩個方面的結論:
一、院團缺少創(chuàng)作原創(chuàng)新劇目的資金條件?,F在的院團經費當中以支付人員工資的經費為主,這就造成了藝術生產資金的緊缺。我們認為解決藝術生產資金的緊缺有這么一些想法:一、提高基本“人頭費”的比例,至少不低于80%,使演職人員安心于本職崗位,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也減少了“人頭費”在單位自創(chuàng)資金中的比例。從而扭轉當下生產資金、設備更新資金較少的局面。二、劇目經費投入,*可以按照下達的劇目生產的指標,給予先期投入。實際上這四項資金申請的水分很大,它只能將費用打高,院團再節(jié)省也只能是估計的數額,比如說一個戲要80萬,他們一掐只給60萬,其實這也是不科學的,雖然可能給的是符合實際情況,但往往會造成資金的不夠用。院團認為應該基本定個量,然后*應該是對它的結果進行考核,進行追加或者獎勵,而不是先去忙于申請?,F在院團每個季度的申請就很忙,都要計算預算,而且一些節(jié)目還只是停留在劇本階段,還沒有進行*,導演還沒有到位,二度創(chuàng)作人員等都沒有到位,這個時候制定出的預算也是與實際距離是很大的。院團覺得*應該先按照指標給一定的資金,然后考察結果。結果根據評定,好的可以進行獎勵的方式。另外很希望*能投入一筆資金來更新演出設備。
現在普遍存在著節(jié)目生產的資金缺乏、不足,這個問題怎么來解決,當然可以開拓,但目前來看*的投入還是主要的。有關節(jié)目資金我們也做了一些探索。我們從《梅龍鎮(zhèn)》就開始做了嘗試,至于今后能不能繼續(xù)以這種資金投入的機制走下去,那就要看有沒有好的合作項目與條件了。
從藝術上的影響來說,差額補款表現出來一個就是節(jié)目生產資金的不足,這影響節(jié)目的生產量。因為受經費的制約,當然節(jié)目生產量有兩大制約:一是節(jié)目源、劇本源,二就是劇目生產資金。經費政策因為是差額補款,院團要拿出相當一部分資金作為人員工資,這就帶來節(jié)目生產資金的不足,我們過去是渠道單一,只有*這個渠道,我們要打破這一點,在增加生產量,怎樣對待資金的制約的問題上,我們吸引、利用社會資金,形成在劇目資金投入上面多元的格局,或者在這方面進行探索。我們在《梅龍鎮(zhèn)》和《蝴蝶夢》上嘗試著跨出了一步??梢哉f如果沒有吸收社會資金,這兩個節(jié)目就不可能生產?!睹俘堟?zhèn)》是采取向企業(yè)貸款的方式,《蝴蝶夢》是企業(yè)采取投資的方式,由企業(yè)投資劇目*費,但不是全額投資,工資仍由越劇院自己承擔。第二差額補款也同時造成了演職人員的工資收入不高的問題。雖然演員的工資有高有低,但最著名的演員年薪也不過是6萬(演員走穴收入不計)。帶來了我們如何穩(wěn)定隊伍、如何吸引青年來從事這個職業(yè)的一些問題。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收入待遇是很主要的因素,也是體現這個行業(yè)在社會上地位的表現。
二、好的劇本缺乏。這是很多院團總是沒有新作品上演的一個重要原因??峙略簣F不單要在演出管理上引入市場機制,還要在劇本的選拔上引入市場機制啊。高薪購本已經成為一種文藝運作趨勢了。
三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劇場的演出環(huán)節(jié)。對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調查可以讓我們更加近距離地了解到自己的身邊到底有多少越劇可以看,到底有多少人在看越劇,是一些什么年齡什么社會階層的人在看越劇。
根據調查顯示:就上海市區(qū)而言,包括美琪大戲院等上演的劇目是100場,單就逸夫舞臺來說,一般是保持在越劇每年演出80場左右。據統(tǒng)計:逸夫舞臺前年越劇演出的場次是83場,去年是78場。整個越劇院文化局一年下達的指標是240場,基本上在上海是100場左右,另外是到郊區(qū)、外地巡演的。但今年越劇院要突破240場,去年少一些。但去年上海的78場基本上都是本地的演出,外地來滬演出比較少。去年浙江越劇團也有到上海來演出,其中有南京的演出兩場,還有些雖然是在上海演出,但它是由全國各地的演員共同參與,如:范、傅越劇流派專場——彩蝶紛飛暮春光。但其他越劇團去年來演出卻比較少,其中牽涉到了一個外地院團體來滬演出所承擔的費用,其實演出費并不多,但吃、住、行等總費用卻比演出費用還要高,所以這樣看來上海本地院團在本土上演出的優(yōu)勢就強一些,廣泛一些。因為本地院團并不存在吃、住、行等費用問題。上海越劇院的演出費用是2萬元一場,如去外地演出,外地劇場還要負責其吃、住、行等費用。這樣看來外地院團來上海演出確實要比上海本地院團演出困難得多。從而也在客觀為上海自身的越劇發(fā)展騰出了更多有利的空間。但是,缺少了競爭的藝術是僵死的藝術,這里也要提醒從事上海越劇事業(yè)的專業(yè)人士,不斷的自我創(chuàng)新是十分重要的。
環(huán)視上海周邊地區(qū)從事越劇事業(yè)的院團卻不是很盡如人意。演出經費上的制約導致了有些劇團不能到上海來演出,像浙江的余杭、海寧、余姚、諸暨以及溫州越劇院就是這樣。這些小劇團,他們是由地方支持著散不了,但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和他們的演出陣容又很一般,長期在農村演出,他們的生活維持也就在3000--5000元左右就出演。而一般情況下,紅樓團在逸夫舞臺演出,單單劇場要給的演出費就是20000元,還要加上場租收入和公司操作的利潤。所以這種小地方的劇團要到上海來演出很難。雖然也有來過,但無非是到上海來亮亮相,甚至于自己帶著錢到上海來,他們付了場租費后,全部戲票歸劇團所有,一般是贈予老鄉(xiāng)、地方上在上海工作的團體,另外邀請在上海的一些專家、老師親臨指導,作個匯報。自己捧自己的場。這種性質的演出,一般票房等各方面都很不好。 這種情況在演出市場操作的前提下,是一種泡沫。就是一種 “有票房、沒票子”的情況,對劇團自身而言是一個負擔,就劇場而言總是演出這種“有票房、沒票子”的劇目,也會帶來不利的潛在影響。
目前對于戲曲來說要想進入市場操作流程,在整體操作上,因為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市場經濟的社會,各個越劇團也意識到應該進入市場演出,但真正要想民族文化、戲曲文化走向市場,還是需要有關部門制定一定的政策與*各個方面的關注。因為藝術團體一年要完成240場(像上海越劇院),但它也要培養(yǎng)青年演員又要創(chuàng)作新的劇目,另外它的一切收入拿20000元來計算的話,作為公司、劇場來講,已經冒著一定的風險。風險就是萬一要是*座不好的話要賠錢,好的劇目就上座。像這次的《救風塵》,逸夫舞臺采取了總代理的形式,就是一年要完成30場的劇目演出。《救》演出當天就門售9000多元,雖然劇場并沒有滿座,但觀眾自己掏錢*票看戲的含金量已經達到90%。
這幾年,在上海乃至全國,越劇與其他戲曲劇種相比,從整體上和演出場次上還是名列前茅的,是地方戲的一個大劇種。理論上講浙江是越劇的發(fā)源地,而上海是發(fā)祥地,但作為發(fā)祥地上海來說,確確實實也在越劇發(fā)展上作了一個領頭羊的作用。就如剛才所說,為什么有些劇團一定非要到上海來演出,他感覺必須要到上海來,讓上海的觀眾進行檢驗,讓觀眾能夠接受,認為這樣才能站得住腳。近幾年當中,像蘇州、昆山雖然離上海很近,但他們不能夠排除團體*票的情況,就這點來說,還不夠進入市場。例如逸夫舞臺這幾年堅持的*方向,采取了*訂票、網上訂票、實行越劇觀眾的觀摩卡(可以享受一年20次的觀摩場次,以打折后的總價購*)等方式,讓觀眾有選擇相對的場次,多場次來觀看演出,形成一個固定的觀眾群,當然也不排除營銷隊伍長期在企業(yè)和團體之間所進行的工作。但有不能忽視的一點,基本上逸夫舞臺的門票售量已經達到了1/3的票房收入。
以上海越劇院的統(tǒng)計為例,表格如下:(表格省略,文本出錯,請見諒)
同樣,從這張表格上上海越劇院的演出統(tǒng)計表上我們也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出一些上海越劇的演出主要是集中的上海本地演出上,以及推廣性外省演出。
為了爭取更多年青的越劇觀眾,上海越劇院舉辦了學生場演出,把演出推進校園。2002年上海越劇院在
上海師范大學和
上海財經大學(借場)共進行了8場專場演出?,F在越劇觀眾的主體觀眾的年齡是中老年。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年輕觀眾,而且在大學生中也有不少越劇的業(yè)余愛好者和組織。包括現在給一些著名演員做網頁的都是一批很年輕的大學生。就越劇當前的有利形勢來看,發(fā)展觀眾的方向還是立足都市,開拓海外。現在在劇場里幾乎每場戲都會有老外,但并不多。上海越劇院也有到海外演出,但基本上還是停留在華人圈中:香港、新加坡。如何把越劇打到國際市場上,作為我們想發(fā)展學生、白領和老外這樣的觀眾群?,F在要做的就是珍惜年輕觀眾,讓越劇走進校園,像新編現代青春越劇《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就是一次嘗試,但同時又存在老觀眾不要看現代戲,青年人又很少進入越劇市場的問題。雖然說進入學校演出一定會受歡迎,但由于經費問題,一般在學校演出費才在3000-5000元一場,就算教委補貼一些,還是連演出成本都收不回來。所以在這個爭取年青觀眾方面,廣大的越劇工作者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從以上的調查分析中我們同樣也可以就上海越劇劇場演出方面得出如下的結論:
一、越劇在上海具有相當大的演出市場與運作實力。過去歷年的較高演出場次充分說明了越劇在上海的今后發(fā)展?jié)摿Α?
二、越劇的演出在走向市場化道路上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開始資金“斷奶”之后帶來的越劇劇場管理與運作資金的短缺。為劇場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課題。劇場要繼續(xù)生存開拓、要不斷有好的劇目在劇場上演、票房收入的市場運營與觀眾群的培養(yǎng),都是過去劇場所沒有遇到的情況??梢哉f,現在,一出劇目從上演開始劇院與劇場是緊緊地坐在了一條船上。
四
最后,我們就越劇的觀眾市場進行一下調查與分析。
談到越劇的觀眾,通常在上海的劇場里會出現越劇觀眾鬧場和涌臺的情景。對此我們要一分為二地對待。一方面是越劇觀眾對演員特別熱情,像追星族一樣,感覺看戲很快樂,鼓掌也是一種感情的宣泄,事后還有很多人涌到后臺找演員簽名,越劇觀眾特別喜歡心目中的越劇演員。另外不好的一點是越劇也有一種門戶之見,如果在劇場中聽掌聲就可以感到,它來自不同的角落,例如喜歡徐派的觀眾拼命鼓掌,喜歡另一派的觀眾也會拼命鼓掌,但有時也有被演出感動的,一起鼓掌的。這也是越劇中不太好的現象。這從心理學來說可能是母系心理感情的偏執(zhí),在越劇中表現得特別突出,滬劇就沒有這種情況。原因是越劇的流派多,每個流派都有一個喜愛它的群體。觀眾來到劇場就帶著一種捧場的意思,比如說喜愛尹派的觀眾一聽到甩腔(尹派的特征音調),觀眾會產生一種特殊的審美感情,就會拼命地鼓掌喝彩。但是也說明這些演員很有觀眾號召力,這點對市場很重要。觀眾說是看戲,他們很重要的一點還是看演員,這是戲曲欣賞中的一大特點。這點又在越劇中特別明顯。在這種戲迷進劇場看演員的情況,對藝術是有破壞的,相當有干擾。比如說趙志剛,他是尹派的,但他的觀眾有的是尹派迷,有的則是“趙迷”,所以男演員中他是最有號召力的。
越劇是以女子越劇為主的,很多觀眾來劇場就是看女子扮男相。這從心理學來說就是欣賞心理的定勢,是多年欣賞養(yǎng)成的習慣的特定的市場,在社會心理學叫社會心理定勢;從美學來說是藝術欣賞的心理定勢。這種定勢不是不可改變的,但是很頑固。引發(fā)到了為什么現在很多青年、學生都不喜歡戲曲,因為他們沒有這種定勢,他們的定勢是一些流行歌曲之類的東西。在一次對北京的大學生進行的一次全程考查中,那次是在海淀區(qū)為大學生演出,每個觀眾進來都發(fā)一張調查表,最后的結果是由我來統(tǒng)計的。調查表有幾項內容:一、是否看過京?。慷?、是否喜歡京劇?三、從什么渠道知道京劇的?四、看了戲后是喜歡、不喜歡、還是很喜歡?五、對京劇的建議?等。最后統(tǒng)計結果是生平第一次來看京劇的是占70%左右,看過一兩場京劇的占20%左右,真正喜歡京劇的了解京劇的只占3%-4%。當時演出的是《曹操與楊修》看完戲后說好的是99%,只有唯一的一個人認為是一般。《智取威虎山》說好的觀眾是占98%左右,看完《盤絲洞》說好的觀眾也是99%左右。
反過來給我們越劇有一個啟發(fā)就是要提高越劇的整體綜合水平,讓外行看了也要承認你是美的。為什么說越劇到了國外那么紅,是因為越劇一個最大的特點,它在我們中國戲曲各個劇種包括和京劇相比,它是最早實現了向現代劇場藝術轉型的一個劇種,也就是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綜合藝術體制。京劇一直到解放初期,它都是“角兒制”,就是指所有人圍著明星演員轉。這也是中國戲曲多少年來的一個傳統(tǒng),特別是清朝中期(京劇興起)以來,都是這樣的體制。觀眾就是來看角兒,不是看戲是聽戲。越劇在整體舞臺形象藝術美的方面是走在全國各個劇種的前面的。1942年開始,越劇就建立了劇務部,有編劇、導演、音樂、舞美等都作為劇團里必要的成員,藝術生產的決定權是在劇務部里而不是主要演員。原來都是演員想演什么戲,然后所有的成員都為了這一個角兒忙,而后來就是劇務部安排什么戲演員就演什么戲。這是一個很大的觀念上的轉變。越劇的舞臺形態(tài)整個是一種柔美的形態(tài),所謂“日神”文化中逐漸崛起的“酒神”文化,我們戲曲美學講到中國戲曲總體上是“日神”文化,在文化人類學中“日神”是比較剛的,比較樂觀的;“酒神”文化是強調悲劇性的,強調陰柔的,強調感情的宣泄的,帶有一種叛逆色彩的。像越劇就是“酒神”文化??偟脕碚f,觀眾喜歡有一定藝術質量的越劇。
另一份資料顯示:上海東方電視臺東方戲劇頻道2月10日到2月16日的戲曲節(jié)目*點播記錄情況:一共56人*點播,其中男的26人,越劇、滬劇點播人次基本相當。點播滬劇的25人,點播越劇的21人,這是不完全記錄,可能越劇還多一些。其他的有淮劇、京劇等。在年齡段上也很有意思,56人當中25歲以下的就有17個,差不多占1/3;26歲—50歲的8人,加起來是25人,將近有一半的人數。另外一半是50歲以上的老人。點播最年輕的是7歲。戲曲與話劇、電影有個不同的特點,要么就別喜歡它,要是一旦喜歡它,那就會入迷上癮。
這說明青年觀眾還是有一些喜歡戲曲的。一些喜歡戲曲的青年觀眾基本上都是外公、外婆的功勞,從小跟著他們長大對戲曲耳濡目染,幾乎都是這樣的?,F在在網上越劇辦論壇的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年輕人。
另外,自從上海辦了戲曲頻道后,每天17-18小時的戲曲播放和人們現在收藏的戲曲VCD碟片都大大滿足了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欣賞到戲曲的要求。但有一個問題,很怪的現象,很多戲迷不進劇場看戲。前年的江、浙、滬越劇、滬劇大獎賽,能來報名參加比賽的都是會唱的戲迷,已經不是停留在普通戲迷的層次上了,他們唱的都是些老段子,為什么不唱新段子?根據調查他們之中70%、80%的人都不進劇場看戲,所以新的段子他們學不到,而他們的戲曲來源都是電視和碟片。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市中心的劇院、劇場只拆不建,現在只剩下了逸夫舞臺、中國劇場、共舞臺、藝海劇院,原來最熱門的、觀眾最集中的劇場都拆掉了。特別是城市改造后,中心區(qū)域的觀眾大量外遷。乃至在一次創(chuàng)作會議上,曾經有位經紀人說:“一動遷,我的心就一跳,因為我的一批觀眾又沒了”。
從藝術的角度上橫向看,越劇較早地吸收了話劇和電影的元素。所以從1908年新舞臺,建我們中國第一個近代劇場,過去都是茶樓式的,月牙形是舞臺。從那時候起,布景是從日本引進的,越劇比較多地從話劇那里學習,整個舞臺布景要融入有機的藝術整體中。比如說有的是指代作用,有的是象征作用,有的只是營造一種氣氛,是一種和諧的表現。越劇講究一種藝術元素,融到藝術整體中。
最后,從對觀眾市場的調查與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一、 越劇在上海的觀眾市場具有相當穩(wěn)定和相當大的開拓前景。
二、 隨著時代與文化的進步上海觀眾乃至全國觀眾對越劇的欣 賞要求也在不斷增高。滿足不斷日益增高的越劇觀眾與越劇迷的更高越劇欣賞要求將是今后上海越劇工作者的工作目標。
三、 對于新的觀眾群、年青的觀眾群的培養(yǎng)再一次成為越劇工作的一個新任務。同時也不要忽視用新作品去更加深入地吸引老戲迷老觀眾。
五
從這次對上海越劇發(fā)展事業(yè)的粗略調查論證來看,上海的越劇事業(yè)從整體上發(fā)展水平還是很高的。演出團體與演出推廣機構在由過去計劃體制向現在的市場運作演出體制的轉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為以后上海越劇事業(yè)完全走向市場化運營開辟了道路。同時,在體制轉型過程中也帶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劇團的生存與管理新問題,新劇目的選拔與排演資金的統(tǒng)籌,演出機構的市場開拓等等,都是我們當下上海越劇要面臨和思索的問題。幸運的是,我們發(fā)現已經有 很多業(yè)內人士早已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正在探索解決的途徑。
本文在撰文過程中曾經先后得到上海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上海越劇藝術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義龍老師,上海天蟾京劇中心演出公司項目經理許霈霖先生、上海越劇院總經理尤伯鑫先生的大力支持與幫助,特此表示深深地謝意。
我想學編導,這個專業(yè)冷門么
同學你好,這個專業(yè)一點都不冷門啊~都有很多很多很多畢業(yè)生啦~而且就業(yè)也不用擔心:
一、編導專業(yè)其實包含了很多幕后專業(yè),編導的全稱是廣播電視編導,屬于戲劇與影視學類。戲劇類就是比較偏向舞臺臺前的創(chuàng)作,而影視學類比較偏向幕后的策劃和統(tǒng)籌。
戲劇類的專業(yè)大致有: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學、戲劇影視導演、戲劇教育等。
影視學類的專業(yè)大致有:電視節(jié)目*、影視攝影與*、劇情片*、紀錄片*、新媒體運營、錄音藝術、影視制片管理等。
專業(yè)的門類和選取由學校本身專業(yè)的開設和各地區(qū)之間招生的情況決定。所以編導類專業(yè)的選擇有很多,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進行有目標的學習。
主要課程有:傳播學、電視藝術概論、戲劇藝術概論、中國戲曲、影視作品分析、視聽語言、電視節(jié)目*、后期與剪輯、色彩學、攝影技術、照明技術、電視節(jié)目策劃、紀錄片創(chuàng)作等。
大學里每一個專業(yè)會有對應的課程,所以以上只是列舉的大概類。藝考期間的專業(yè)學習并沒有那么難和復雜,主野胡要集中在基礎的知識了解和運用。編導類專業(yè)的就業(yè)方向也很廣。
就業(yè)方向:具體工作可以為記者、策劃、節(jié)目編導、攝像、編輯、撰稿、制片、后期*、剪輯,乃至燈光、場記。
本身來說,編導類專業(yè)的人有很強的綜合素質和專業(yè)能力。其實不管在什么崗位,編導專業(yè)的人都有著很好的執(zhí)行力和工作能力。再加上傳媒專業(yè)的互通性,編導專業(yè)的就業(yè)相對來說沒那么多限制。
二、編導專業(yè)比較強的大學有哪些:
北京電影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是北京市人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重點支持建設的藝術高校,中國*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國際電影電視高等院校聯合會(CILECT)理事學校和亞太地區(qū)電影年會執(zhí)行主席,首家主持國家“863”項目的藝術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yōu)秀學校,北京市留學生教學管理先進單位,2018中國科幻大會優(yōu)秀組織單位,是國家動畫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和中國兒童電影研究中心的掛牌單位,是亞洲氏悔電影學術交流的中心,被譽為“中國電影人才的搖籃”。
中國傳媒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簡稱“中傳”,位于首都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yōu)勢學科創(chuàng)新平臺、“珠峰計劃”、“2011計劃”、“111計劃”建設的全國重點大學,被譽為“海底撈大學”和“信息傳播領域最高學府”。
中國傳媒大學可謂是我國編導專業(yè)第一學府,央視編導大多出自此校,錄取分數也是全國最高,超出一本線20分以上,當然,就業(yè)率也是最高。如果有同學想在中傳就讀,文化課可是要加油了哦。
浙江傳媒學院
浙江傳媒學院素有“北有北廣,南有浙廣”之稱,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浙江省人民*共建高校,是目前全國培養(yǎng)廣播影視及其他傳媒專門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建校30多年來學校為中央和地方傳媒行業(yè)輸送了大批專業(yè)人才。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以傳媒類和藝術類專業(yè)為主干,文經工管頌核攔協(xié)調發(fā)展。
浙江傳媒大學是國內第二個開設編導的學校,曾是廣電總局所屬三大高校之一。當初小編對浙傳可是十分神往啊,可惜就差那么一點就考上了,真的就差那么。。。一點。
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院校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戲劇院校聯盟國際大學生戲劇節(jié)活動基地。中央戲劇學院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教育席位,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
名牌藝校,編導雖然不是強項,但是只是相對于戲文、表演而言,良好的藝術氛圍就是保障。
上海戲劇學院
上海戲劇學院簡稱”上戲“,是中國培養(yǎng)演藝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始建于1945年,由上海人民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共建,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上海戲劇學院因其表演的強勢而最近幾年聲名鵲起,一樣擁有良好的藝術氛圍。上戲也出了很多知名的演員,像我們近幾年熟悉的有陳赫,婁藝瀟,陸毅,鄭愷,孫藝洲,王傳君,李金銘,李易峰等。
南京藝術學院
南京藝術學院簡稱“南藝”,是中國獨立建制創(chuàng)辦最早并延續(xù)至今辦學實力最雄厚的高等藝術學府,中國六大藝術學院之一,江蘇省唯一的綜合性藝術院校,國家文化部與江蘇省*省部共建大學。
南京藝術學院是中國老牌的藝術類院校,他的底蘊歷史是毋庸置疑的,隨著這幾年長三角東方衛(wèi)視,江蘇衛(wèi)視,浙江衛(wèi)視,安徽衛(wèi)視四大衛(wèi)視的發(fā)展,也成為其重要的畢業(yè)生流向。
四川傳媒學院
四川傳媒學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全日制本科院校,為
四川師范大學研究生培養(yǎng)基地,先后榮獲全國先進獨立學院、全國優(yōu)秀院校、全國教育教學管理示范高校等稱號。
四川傳媒大學無論硬件還是軟件資本都十分強大,專業(yè)針對性強,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三、編導專業(yè)就業(yè)前景如何?畢業(yè)后一般工資有多少?諸如此類的問題,昆明樹藝教育的傳媒老師經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其實說編導就業(yè)前景如何?說得直白一點就是收入問題,有的同學覺得電視臺等專業(yè)媒體,收入應該是很豐厚的,其實并不是這樣,對于剛畢業(yè)的學生來說,進入一個單位,其實最主要的是適應具體工作,在實踐中培養(yǎng)個人能力和工作能力,在這個階段,一般的工作待遇不會太高,這可能和許多考生的內心期望有一些落差。但是,作為一個剛畢業(yè)的編導專業(yè)考生來說,把握實踐的機會,爭取在學習中充實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編導專業(yè)的同學還有一條就業(yè)的道路就是進入一些大的影視公司或者廣告公司等。在這樣的公司,同樣可以發(fā)揮我們的專業(yè)技能。而且一般來講待遇會比電臺電視臺等單位高出一塊。
如果我們在編導某一項專業(yè)領域中有很強的個人能力和興趣的話,也可以選擇做自由工作者,比如專業(yè)攝影師、獨立電影*人、自由撰稿人等等。當然從事這些工作不只需要專業(yè)領域的技能,還需要個人有很強的藝術感受力和個人審美能力。小編以前在電視臺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做后期編輯工作的同事,很喜歡電影拍攝,后來就辭職做了獨立電影制片人,拍攝了一些實驗影片,現在在業(yè)內已然小有名氣。
說到底,編導專業(yè)的就業(yè)前景還是非常寬泛的,在專業(yè)學習中,我們可以把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專業(yè)領域的全才也可以就專業(yè)中某一項成為一個高端人才。無論哪一樣,都可以有很好的職業(yè)前景。在這里要說明的一點是,很多編導專業(yè)的同學在學習編導之前就是奔著進電視臺的目的去的。其實很多電臺也很有發(fā)展,現在隨著汽車的普及,電臺作為車載傳媒最有效的媒體,已經越來越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如果我們有很好的創(chuàng)意和敬業(yè)精神的話,電臺也一個不錯的選擇。
最后,最重要的一點,學的雖然是編導,編導與導演、攝像、編劇等職業(yè)之間有很大關聯的,我們編導通過自己的努力,照樣可以成為大導演。
編導生理想與現實最大的差別是什么?
作為編導生,“理想與現實最大的差別”恰恰在于迷惘,或者說充滿著不確定性。
相較于其他學科和專業(yè)終究有個“老本行”,編導專業(yè)的學生因為知識體系太豐富,反而容易搞不清自己的“老本行”是什么。這和學校的教學大綱和培養(yǎng)計劃制定有關系。包括廣院在內的很多高校都沒有明確“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和其他專業(yè)的區(qū)別到底在哪。尤其是和廣播電視學、戲劇影視文學這兩個專業(yè)相比,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的學生往往顯得特別尷尬。而且編導專業(yè)藝考前后,大學畢業(yè)前后的知識能力要求差異太大了。以至于很多人高考考編導是考播音表演時“順便”報了編導,大學畢業(yè)后也沒有真正在做“編導”的工作。
和多數編導生到高中才決定學習編導專業(yè)不同,我自10歲做小主持人,學習編片子寫稿子,到現在26歲做新聞編輯。上大學前在播音、策劃、攝影等門類兜兜轉轉玩了8年。上大學后更是名正言順地跨界玩錄音、編曲、3D動畫、VR、無人機……要說哪一門是我的“老本行”,還真挺難說。不過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是很投入,也很享受的。單憑這一點,我就比多數人少了很多煩惱。
而且不管是什么性質的活動,玩耍也好、作業(yè)也好、*也好,總會認識一些同學、同好、同行、同事,這些人日后就是你的人脈。我直到參加藝術類考試前,從銷春游來沒有因為編導專業(yè)缺過一節(jié)文化課,也從來沒報過一個課外輔導班。全憑這么些年邊玩邊學打下的知識基礎,和多年來認識的朋友同學們的幫襯和指教。本人的求學經歷大部分在福建和臺灣,現在雖然在北京工作,但是現有的很多人脈資源卻是上大學,甚至中學時建立起來的。
大學之所以學編導專業(yè),一方面是因為最終高考編導類分數比較高,另一面也是因為在不同的行當嘗試過以后,發(fā)現編導專業(yè)的豐富性最適合我了。我的諸多“老本行”都可以在編導專業(yè)繼續(xù)精進。加上學制的關系,我在綜合類高校和專業(yè)類院校都有學習經虧銷歷。所以兩類學校的優(yōu)點都能吸收到。有關于我的大學生活,可以參考這個回答。
作為一名廣播電視編導的學生 在大學里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在大學當班長時,我時不時會問身邊的同學為什么報考新聞傳播學大類,為什么學播音和編導。不過遺憾的是,除了極少數文藝宣傳骨干以外,多數人其實是沖著藝術類報考本校分數比較低,或者專業(yè)調劑之類的原因來的。
以至于整個學院的學生好像都在抱怨自己“明明只想做XX,為什么要學XX”,以及“什么都學,卻什么都學不精“。我也聽過不少大二大三的學生抱怨學編導那么久了,卻越學越迷惘。在知乎上,編導tag下有這么個問題:
作為一個編導生是否迷茫過?
編導工作之所以什么都要學,是因為好的編導需要有統(tǒng)馭全森敬局的能力。這樣一來,就要弄清楚每個工種的工作要求。各工種門門精通自然是極好的。實際上如果能做到精通一兩門,就已經可以在業(yè)內很好地立足了。
以我從小在業(yè)內摸爬滾打的經驗,我敢說這十五年來無論媒體行業(yè)怎樣推陳出新,無論我做的節(jié)目在哪里播,給什么人看。我始終堅信一點,那就是“先打動自己,再打動別人”。如果做出來的東西自己都不滿意,肯定不會是什么好作品。
這么多年,我已經不記得在我參與過多少節(jié)目的*。規(guī)模有大有小,播出平臺從CCTV到網絡平臺都有。既有一分鐘作業(yè)和畢業(yè)設計,也有大型紀錄片項目。做過攝影助理、翻譯、采訪記者、剪輯、導演、聲音指導……大大小小的工作中,我都以自己掌握的專業(yè)能力認真對待。日子久了,老師同學中的口碑就建立起來了。再久一點,業(yè)界口碑也建立起來了。相應的,各種賽事、實習、獎項、獎金等機會也就跟著來了。
這樣一來,找工作換工作的時候就有了底氣,一方面只要投出簡歷就大概率可以接到面試邀請,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在工作中出作品、出業(yè)績。大學畢業(yè)后我先后在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單位工作過。無論在哪里工作,做什么樣的工作,都保持對工作的專注和對專業(yè)的堅守。你永遠不知道現在做的事情,在未來會帶來什么樣的幫助。
以上就是大學路整理的戲文專業(yè)大學生工資多少 編導生理想與現實最大的差別是什么?相關內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請查閱大學路。